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5-08-12
内容简介:梁河县大厂乡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贫困山区乡。通过该技术推广的建设,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滑坡泥流,改善工程区生态面貌,还推动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开辟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 滇皂荚+茶实施成效
2002年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梁河县大厂乡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性机遇,立足把退耕还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指示精神,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提高生态治理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滇皂荚+茶混交模式"强农富民的路子。实施退耕还林12年来,全乡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面积779.63亩,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1.基本情况
梁河县大厂乡位于梁河县城东部,是梁河县的高寒山区贫困乡,是 "九五"期间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距离县城18公里。境内有国土面积31.16平方公里,辖大厂、大生基、赵老地、永安寨、二道河5个村委会,共有23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2272户,9275人。人口密度298人/平方公里。
乡最高海拔2555.8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60.1%,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实有耕地5112亩,其中:水田1042亩,旱地4070亩,人均耕地0.58亩。2009年全乡完成经济总收入4681万元,比上年增10.5%。其中,第一产业4320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65万元,增长1.6%;第三产业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转移性收入136万元。完成总产值16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较去年的1315元增长28.2%。现有贫困人口7729人,占全乡农村人口的87%。整个大厂均处于滑坡多发地带,全乡共有地质灾害监测点26处,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贫困山区乡。
2. 滇皂荚+茶造林技术
2.1滇皂荚造林技术
2.1.1 造林地选择
(1)适宜的海拔:滇皂荚在海拔870-2400米均有零星栽培分布,而以1000-1900米地段生长发育较好。
(2)适宜的气候条件:滇皂荚人工种植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能量丰富,水湿条件优越,其适生区年均气温14.0-19.7℃。≥10℃活动积温4600-6995℃,年均降雨量1243-1750毫米,干燥度0.42-0.90℃。
(3)适宜的土壤:滇皂荚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脊薄,但为获得较高产量,要求选择土壤土层深厚、水热条件好、生产潜力大的土壤为宜。
2.1.2 初植密度
滇皂荚因树冠大,因和茶混交,初植密度宜稀,株行距5米×6米,初植密度为22株/亩, 配置方式:均采用品字形配置,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照利用率。
2.1.3 造林
(1)林地清理:炼山是造林的传统方法,但炼山弊多利少,结合梁河实际,滇皂荚林地清理可采用环山带状清理堆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保水、保土能力。
(2)整地:为有利于林木生产,采用水平带状深挖整地,带宽1米,要求种植带外高内低以利保持水土,整地后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苗木按不同株行距打塘,每塘规格0.8米×0.8米×0.8米。
(3)苗木: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Ⅰ、Ⅱ嫁接苗木。
2.1.4 栽植
植苗前施足底肥,每株施有机肥5公斤,复合肥0.5公斤,栽植采用植苗方式,植苗时应栽在带中间偏外,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至苗茎根处,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再踏,最后覆上虚土,栽植时间可选在6-7月。
2.2管理技术
2.2.1 土壤管理
滇皂荚基地土壤管理总的原则是既要有利于林木生长,又要能维护与提高地力,还要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1)施肥:滇皂荚属喜肥树种,除种植时施足底肥外,种植后的第2年开始每年应追施两次肥,以促使滇皂荚生长发育良好,缩短营养生长期。施肥时间每年冬春季节以施农家肥为主,每株5公斤。夏季可追施化肥、复合肥每株0.3公斤。
(2)幼林抚育:滇皂荚种植后要连续抚育三年,每年二次,内容是松土除草、补植。松土除草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主要目的是:消除竞争植被,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提高成活率和林木生产,促进工艺成熟,缩短营养生长期,提高经济收入。
2.2.2 整形修剪
根据滇皂荚枝梢生长特点,种植后第二年即开始进行定干整形。幼树可在冬季落叶后进行修剪。大树一般可结合皂荚的采收进行。对枯枝、下垂枝、交叉枝、病弱枝、过密枝等在采收荚果的时候就一次清除,留下强壮的枝条。
2.3病虫害防治技术
滇皂荚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黑腐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吹棉介壳虫、皂荚蛀干虫、皂角豆象、皂角食心虫、木撩尺蛾、荔枝异形小卷蛾、蛴螬(金龟子幼虫)、地老虎、非洲蛄蝼、红蚂蚁。常见的动物危害有:兔害鼠害。在防治过程中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法,及时采取对策,把病虫鼠害消灭在初发阶段。
3.茶叶的种植技术
3.1园地的开垦
3.1.1平地的开垦
平地开垦比较容易,只将规划范围内的地块,进行初开垦和复开垦两次深翻即可,深度要求50厘米以上。
3.1.2坡地茶园的开垦
坡地应开垦成水平梯级茶园,以拦泥蓄水,减少冲刷,便利耕作,灌溉,增加地力。水平梯级茶园的规划要求:从坡度最陡处开始,梯面不小于1.5米,梯面略向内倾,坎边有埂,内侧有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3.2茶叶的种植
茶采用1年生Ⅰ、Ⅱ级生插条苗,带状整地,品字型配置,打塘规格20×20×20㎝,株行距2.5×3米,初植密度89株/亩,造林时间6-7月,基肥每亩农家肥肥1.5一2吨,并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基肥施下后在其上盖土3一5厘米,避免茶根直接接触肥料。
3.3茶树幼苗期的管理
茶苗种植后,在旱季到带来之前进行浅耕培土,在茶苗周围30厘米左右培上一层碎土。在建园后1一2年内将缺苗补齐,补苗要注意质量,要施底肥,选择生长一致的壮苗。
3.4茶园耕作
3.4.1浅耕
茶园行间浅耕,结合追肥而进行,深3一7厘米,一般每年2一4次。
3.4.2深耕
茶园深耕在20厘米以上,一般一年一次,结合施基肥进行。
3.5茶园的施肥
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施入。幼龄茶园每年平均亩施有机肥750公斤以上,过磷酸钙50一100公斤和钾肥15公斤。壮林采摘茶园,每年平均亩施有机肥1.5一2.5吨,增施饼肥100一150公斤,过磷酸钙25一50公斤,钾肥15一25公斤。茶园施肥要相对集中,条栽茶园条施,丛栽茶园环丛施,幼龄茶园穴施,施肥位置以茶树冠垂直下为原则,幼龄茶树1一2年生离主干5一10厘米。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坡地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施肥。
3.6茶树的修剪
3.6.1修剪的目的
修剪又叫整枝,是茶树冠管理的重要措施。自然幼龄期呈宝塔型,成龄后呈仿锤状,通过修剪调控茶树的生长发育,树体营养分配和运转,以达到生长旺盛,经久不衰,丰产稳产目的。
3.6.2修剪的时期
幼年、成年或衰老茶树,都应在一年生长结束后休眠期修剪。茶树冬芽休眠后期,春季茶芽萌发以前为最佳修剪时期。
3.6.3修剪的方法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当一年生茶亩75一80%长到30厘米为宜,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茬过长。剪口应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剪口光滑,切忌剪裂。第二次定剪:一般在上次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提高15一20厘米(离地面30一40厘米)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第三次定剪:在第二次定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提高10一15厘米左右(离地面45一50厘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
(2)成年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一般每年在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度修剪,每次在上次修剪基础上提高3一5厘米,一般在秋茶停采后进行。深修剪:经过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发生许多浓密细小分枝,俗称"鸡爪枝",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所以,每隔几年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一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深修剪一般安排在秋茶结束后进行。
3.7茶树病虫害防治
我国记载的茶树病害有130多种,害虫(螨)约430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防治措施。
4.实施成效
4.1 生态效益
"昔日荒山头,泥随雨水流"这是过去大厂人民对自然环境恶化的一种描述,是由于不合理的垦植,致使水土流失的结果。工程实施后,由于林地中的降水以树干径流和树冠水的形式降低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侵蚀能力,土壤有机质层可涵养水源,皂荚的根系可使土壤的内聚力增加约1k~2 kPa,从而提高山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危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2 经济效益
通过推行滇皂荚+茶模式开发建设,促进了当地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厂乡已有536户、2700余人口依该工程靠脱贫致富,每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约20.3万元,退耕区农民人均受益75元,茶和滇皂荚的效益日趋凸现,基本形成了稳健的后续产业体系。
4.3社会效益
通过滇皂荚+茶的配置模式推动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农林产品市场。增加再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工程实施过程中,梁河县退耕还林办与退耕农户通力合作,紧紧围绕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这为目标,先后建成"滇皂荚+茶"退耕还林示范基地3个,分别是:二道河村基地、中山村基地、永安寨村基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各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正在当地和周边地区显现出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县已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结论
5.1通过滇皂荚+茶的配置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缓农、林之间争地的矛盾。林木可以改善耕地内小气候和土壤养分状况,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壤肥力,有利于茶叶的高产稳产。茶和皂荚间种可改善苗木的生长环境,提高二者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5.2 滇皂荚+茶的配置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抗灾保收,满足多种需要,有节约劳力、种子,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5.3 滇皂荚+茶的配置模式在梁河退耕还林工程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很有潜力,它可以实现土地的最优利用,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农林的密切结合。
5.4由于工程的实施,还推动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云南皂荚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攻关研究,德宏州林业科学研究所,2008.
2.梁河县2002年退耕还林作业设计,bet365官方洲版,2002.
3.梁河县2003年退耕还林作业设计,bet365官方洲版,2003.
4.梁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统计资料,梁河县统计局,2010.